媒体报道Media reports
联系方式contact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010-
53611068    13651231311

邮 箱
haotinglawyer@163.com

媒体报道  Media reports当前位置: 主页 > 昊庭动态 > 媒体报道

我的学生吴丹红
    吴丹红是我的学生。近日有记者越洋采访,关于他的,我才知道他又出事了。与记者的谈话勾起了我的回忆,于是我便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我喜欢在小说中写人,虚构的,但我很少为真人撰文。在记忆中,我只专门写过三个人。一个是著名美籍华人李昌钰。我应时任法律出版社社长贾京平的邀约,半推半就地接下任务,写成了一本书,名字是《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1998年出版。不过,那本书主要讲的是李博士查办的案件。由于我在1985年的人民大学物证技术暑期班上听过李博士的讲课,所以他至少算我的半个老师。我后来撰文写过的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一个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徐立根教授,一个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乔恩·华尔兹教授。不过,那两篇文章都有哀悼的意思。我没有专门写过我的学生,但是在学生专著的序文中往往也有些写人的文字。数年前,吴丹红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我的师父何家弘”,因此我这篇文章也算是对丹红那篇文章的回应吧。
 
    我不愿意写真人,主要是怕写不准,因为我有时看得就不准。清华大学的张卫平教授是我的好友。他就喜欢写真人,因为他爱好摄影,包括人物特写,擅长捕捉人物特征,看人就很准。他曾经专程给我拍照,挎着很专业的相机,还有跟班儿的,举着一块大白板,老站在我的身边。我开始很纳闷儿,你又不是我的跟班儿,干嘛老站在我的身边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反光板,给我增添光彩的。平心而论,那组照片确实拍得很有水平。我现在做课件和出书用的多是他给我拍的照片。卫平没有跟我谈过著作权的问题,我也没有跟他谈过肖像权的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自然与孔方兄无关。卫平很幽默,但他讲笑话时自己绝对不笑。他一般只在别人吹捧他的时候才笑,很甜蜜的那种。我就经常看到,因为我经常吹捧他。当我的话语偶尔另有寓意时,他的笑容就会停滞在一个神秘的位置,很像蒙娜丽莎。
 
    假如我这篇文章就此收笔,那肯定是跑题了。但是我写了这么多年的文章,当然不会跑题,至多是思想开个小差。用文学专业的话说,我这叫“意识流”。丹红也喜欢照相,但是从装备到技术都与卫平教授相差甚远。他在那篇文章中配了我的一张照片,是他在欧洲给我拍的,水平就很一般,没有能够展现我的风采。我们不远万里去欧洲拍照,也不能就那个水平吧!读者英明,笔者绕了一个大圈子,这句话才是我想说的。
 
    第一次见到吴丹红的名字大约是在2001年的冬季。我收到一封电邮,写者自称是中南政法大学的学生,报考了我的博士生,希望能有机会,署名是吴丹红。当时,我还以为是个女生。我像对待其他考生一样,回信表示欢迎并祝心想事成。后来成绩出来,吴丹红名列前茅,我也知道了他的性别。那年阳盛阴衰,前三甲都是男生。另外两人是刘为军和蒋胜杰,前者现在是公安大学的副教授,刑侦教研室主任,并在北京市一分检挂职担任侦监处副处长;后者现在是北京市公安局某大队的政委。那年我还录取了一个不占名额的澳门博士生,也是男生,叫周伟光,现在是澳门司法警察局的副局长。2002年冬天中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主办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应杨宗辉院长的邀请,我带着部分博士生去参会,有他们四人,还有前两级的男生,站在一起,我自己也感觉雄赳赳的。特别说明,本人在录取博士生的问题上绝没有性别歧视。后来有一年,我一下子招收了四朵金花,包括一个不占名额的台湾女生。我给自己定的录取规矩是只看成绩。不过,我的心里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就说吴丹红他们那年,本来我心里倾向于另外三个人。一个是政法大学的副教授张方,很有专业水平,而且考了两年;一个是公安大学的副教授罗亚平,刑事技术专业的后起之秀,李昌钰博士还曾表示愿意就她考博一事给我打个招呼;一个是华东政法学院的应届硕士生房保国,发表过文章,而且专门以“与何老师对话”的文体写了一本关于沉默权问题的专著。但是成绩出来,这三人没能进入前三名。不过,这也是塞翁失马的事情。张方很快晋升为教授,还担任过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罗亚平后来师从公安系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刘耀教授攻读博士,也晋升为教授,还担任了公安大学刑事技术系的主任。房保国考上了北大陈瑞华教授的博士生,毕业后又转回我这里做了博士后,目前是丹红的同事,大概也算得上“五子登科”之人了。
 
    在我的学生中,丹红不能算最聪明的,但肯定是最勤奋的,而且他很有主见,勇于挑战自我。从翻译学术专著到撰写学术论文,他总能出色完成任务。当时我主持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后来出了本专著,我是主编。其实,主要的研究是他做的,主要的章节也是他写的,此事有书为证。他涉足网络较早,便主动提出为我们的证据学研究所创立一个网站。我在电子网络上比较愚钝,整不太明白,就说你做吧。于是他一人连续作业二十多个小时,竟然弄出来一个“中国证据法网”!
 
    当时,我感觉丹红的口才并不太好,不像有些学生那么健谈。其实,我这个人的口才也不太好,与人聊天经常无话可说,别人也感觉我有些木讷。不过,丹红敢于补拙。2003年暑假,我们与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联合在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召开了“全国刑事审判认证研讨会”。我主持研讨,便安排几位学生做主题发言。开始,丹红有些发憷,因为与会者除了最高法院的法官外,就是各省市自治区高级法院的庭长,一百多人,阵势挺大。不过,他后来还是承担了任务,发言的效果也不错。
 
    丹红在与人交往上似乎不够圆滑,有些书生气,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好像与同学们有些隔阂。开始我也不知道,因为学生们在我面前只说学习不谈生活。2004年5月,我带着一些学生去欧洲考察,因为我主持了一个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欧盟国家刑事司法一体化研究。我们一行9人访问了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法学院、建在海牙的一些欧盟组织机构和瑞典的最高检察署。
 
    首站荷兰,我们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租了两辆旅行轿车,我开一辆,我的博士生姚永吉开一辆,他曾在欧洲学习过。我们住在海牙市郊离海边不远的一家假日酒店,同食同宿,很有一家人的感觉。我亲自开车,有时一天七八个小时,譬如去比利时的布鲁日和德国的科隆,学生们自然有些不忍,便经常在车上给我讲些个人的笑话,也讲到过丹红。
 
    第二站是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我们住在一家青年旅馆,可以自己做饭,大家格外快乐。第一天晚饭后,我回屋休息。过了一会,丹红过来找我,样子有些郁闷。除了我之外,还有3名女生和5名男生。他说,那四个男生都出去了,就把他甩在了家里,一个人洗碗。后来我得知,因为第二天要准时去最高检察署,他们怕找不准路,就先去探路,估计也是年轻人想出去玩玩。我和丹红聊了一阵子,谈了做学问与做人的心得,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增进友谊,加强融和。后来,我感觉他和多数同学的关系还是挺好的。毕业时,他结婚了,许多同学都参加了他的婚宴,我也去了,还以“家长”的身份致辞祝福。
 
    丹红毕业后,去北京大学做了陈瑞华教授的博士后。房保国过来,吴丹红过去,就好像我和瑞华教授有学生交换协议似的。然后,丹红去了台湾、深圳,出站后到政法大学工作,我也是鼎力推荐的。这些年,他还会参加我主持的一些学术活动,逢年过节也会来看看或通个电话。我一般会对同学说,你们都很忙,没有特别的事情就不要来看我。我夫人曾为此责备我,你老这么说,就好像你不欢迎学生来似的。后来我发现,有的学生打电话,一听是我,问候之后就马上说,师母在家吗。学生们喜欢和师母聊天,特别是女生。其实,我也挺想念学生的,就是不说。
 
    这些年,丹红挺有成就。我看过他写的几篇关于证据法学的论文,很不错。我也为他出版的学术著作写过序。他在网络上的活动,我有所耳闻,并听说他有时还会制造一些故事,但并不了解详情,因为我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我以为,丹红属于网络时代的知识分子,但我自己却跟不上网络发展的节奏。我记得,丹红很早就建议我在网上开个博客,但是我一直犹豫推脱。后来我终于开了,人家又都去微博了。我也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丹红,好像是凤凰卫视。我感觉他成熟了,老练了。但是,我不太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对于他的一些言论也不甚知晓。这次“微博约架”,我也是听记者说的,感到很惊讶,似乎不像他的行为。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吧,只要是自己的追求。
 
    我曾经对学生们说,今天你们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讲,你们是何家弘的学生,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讲,我是某某某的老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数年前,我参加电子证据取证工作委员会的会议,与会者中有许多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虽然我主持过电子证据研究课题,但那实际上主要是我的学生刘品新博士完成的。我坐在前排,桌子上有名签。我听见,背后有人小声问,这个何家弘是哪儿的;有人答,他是刘品新的老师。现在,肯定也有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而回答大概就是:他是吴丹红的老师。至于人们接下来会说什么,我就不去想了。
 

昊庭介绍 haoting introduction
关于昊庭
主任致辞
昊庭大事
昊庭荣誉
昊庭团队 hao ting team
管理合伙人
律师团队
管理团队
专家顾问
昊庭论著 treatise
证据研究
诉讼研究
刑法研究
民商研究
昊庭动态 trends
最新动态
媒体报道
热点关注
昊庭公益 public good
社区服务
法律援助
慈善行动